概要:农牧业:历史性巨变农牧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0.08万栋,围栏草场面积9789万亩,建成畜用暖棚2.5万栋。建成农村沼气池10万户,55万多农民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五”期间,全省投入农牧业基本建设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比“九五”投资增长了67.98%。20xx年,全省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56万千瓦,各种农用拖拉机24.84万台,比1980年分别增长4倍、11.2倍,农用运输车发展到27996辆。退牧还草、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xx年粮食总产量再次跃上百万吨台阶,总产量达到100.1万吨,平均单产达到2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播种面积达到265万亩,总产量达到34.3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种植面积达到50.9万亩,总产量达到
统计局经济师纪念建国60周年沧桑巨变感想,标签:年度总结报告,工作总结报告怎么写,http://www.laixuea.com农牧业:历史性巨变
农牧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0.08万栋,围栏草场面积9789万亩,建成畜用暖棚2.5万栋。建成农村沼气池10万户,55万多农民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五”期间,全省投入农牧业基本建设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比“九五”投资增长了67.98%。
20xx年,全省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56万千瓦,各种农用拖拉机24.84万台,比1980年分别增长4倍、11.2倍,农用运输车发展到27996辆。退牧还草、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xx年粮食总产量再次跃上百万吨台阶,总产量达到100.1万吨,平均单产达到2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播种面积达到265万亩,总产量达到34.3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种植面积达到50.9万亩,总产量达到105万吨;肉类产量稳步增加,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28.7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7万吨。
农牧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区经济全面繁荣。20xx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26亿元,比1980年增长14.6倍,年均递增10.7%。种植业形成了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由12.1%上升到33%;畜牧业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7.8%上升到20xx年的57.7%;畜牧业增加值在农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3.5%上升60.33%。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极大提高。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3元,到20xx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1.48元。随着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274.7元增加到2475.77元,增长了8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0.54平方米增加到19平方米,增长了80.3%。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种植业大力推广和应用各项综合配套先进实用增产新技术;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种改良,强化畜疫防治,推广应用牛羊育肥、暖棚饲养等新技术;开展了对农牧民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科技培训,使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牧业科技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xx年的4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良种畜占到50%以上。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地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50万户,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奶业、牛羊肉、藏地毯、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农牧区改革纵深推进,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从2000年起,在全省逐步推行了农牧区税费改革和农牧区综合改革,实施了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开展了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和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农牧区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为农牧业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者:省农牧厅巡视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杨有林)
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极端落后,农业“二牛抬杠”,牧业靠天养畜,工业只有所谓的八大工厂,境内没有一寸铁路,没有一条民用航线,没有一辆公共汽车,邮电通讯基本处于古代邮驿传递状态,惟一的城市西宁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本文来自www.laixuea.com,转载请注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962亿元,30年增长了10.7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8元增加到20xx年的17389元,增长了6.6倍。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37亿元,增长了46倍。1997年开始,我省生产总值增速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从20xx年开始连续八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正在江河源头快速崛起。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能力明显增强。1988年,我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铝厂建成投产;1997年,**油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跻身全国四大气区行列;20xx年,年输气20亿立方米的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建成供气,这是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新里程碑。2000年,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的**100万吨钾肥工程开工建设,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龙羊峡、公伯峡、拉西瓦、直岗拉卡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建成,20xx年底全省电力装机达到805万千瓦。20xx年世界上海拔最高、单条生产线能力最大的**碱业纯碱一期90万吨项目正式投产,不久**将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纯碱生产基地;20xx年,我国最大的单晶硅生产项目在西宁开工建设。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湖国际诗歌节、**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中国·**郁金香节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