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人教版初二下册(八下)语文:《岳阳楼记》教案

    时间:11-23 02:03:27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阅读:8763

    概要: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

    人教版初二下册(八下)语文:《岳阳楼记》教案,标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www.laixuea.com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