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 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 每自摩其颈曰 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 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A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B项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D项前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为动词“认为”。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旧唐书•屈突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
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C.显和军溃,悉虏其众 每自摩其颈曰
D.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 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C项均为代词,相当于“他的”。A项前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B项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D项前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为动词“认为”。
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B.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表现出怯意,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于是率军去救,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送至长安,太祖以其忠贞,仍授其兵权。
D.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镇守洛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于死罪,并非全免罪责。B项“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项“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因为“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不包括前面“突通不爱财货,为高祖称赞”的原因。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注意该题是选择正确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2)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
【答案】
(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
(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的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是“虽”,可能由考生误译为“虽然”,注意从句意出发。“亲戚”应该译为“内外亲属”;“犯法”可以不译;“……无所……”,凝固结构,“……没有什么……”。第(2)句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是“山”、“争取”。“山”,名词作状语,译为“象山一样”;“争取”为同形词语,即山两个字,“争”是“争相”的意思,“取”是“拿取”、“抢取”等意思。“犯”,“侵犯”,引申为“获取”、“掠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