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时间:10-14 10:26:0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古文翻译阅读:8417

    概要: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

    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4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
       (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5.(3分)*C.【畸:奇异。畸士,性格志趣异于俗人的异人。】
    6.(3分)*D.【均是介词,把、将。A.为,动词,写;介词,对。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之,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3分)*A.【②说的是四位高第弟子;⑤说明当时姚鼎的观点无人相助。】
    8.(3分)*B.
    9.(10分)【(1)(4分)就算集中天下精美的事物,也没有能替代桐城姚氏文章的。举:拿出,集中。美:精美的事物。易:交换,替代。“举”“美”“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研究(考证核实)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罢休。“考核”“累”“休”各1分。
    (3)(3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为”、“直”、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古文翻译古文翻译大全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