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⑵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 ⑶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yin,复朴素。6、B(A认错,道歉/告诫 B却,竟,反而 C憎恶/大 D改变/交换)7、C(①句为苏世长向周武帝陈述治国之道 ⑤句为高祖对苏世长的嘲讽 ⑥
苏世长传|新唐书|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⑵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
⑶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yin,复朴素。
6、B(A认错,道歉/告诫 B却,竟,反而 C憎恶/大 D改变/交换)
7、C(①句为苏世长向周武帝陈述治国之道 ⑤句为高祖对苏世长的嘲讽 ⑥句为作者的评论,并且作者认为”非言有巧拙”)
8、C(苏世长因忍受不了疼痛而逃走)
9、(1)高祖与他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译出大意1分;“旧”、“数”各占1分)
(2)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代封侯。(译出大意1分,“以”、“侯”各占1分)
(3)现在因隋朝奢侈,百姓不能承受差遣,而归顺有道之君(或“您”)。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译出大意1分,“堪”“刈”各占1分)
参考译文:
苏世长是京兆武功人。十几岁时,上书周武帝,周武帝对他年幼(敢上书)感到很奇异,问他读什么书,回答说:“研究《孝经》《论语》。”周武帝说:“有什么话值得说?”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 周武帝说:“好。”让他在兽门馆读书。
进入隋朝,做长安令,多次上书陈述治国办法。后来做了王世充的太子太保。与大将豆卢行褒驻守襄阳,高祖(李渊)与他们有交情,多次派遣使者劝降,豆卢行褒总是杀掉使者。
洛阳平定后(高祖平定王世充后),苏世长才与豆卢行褒归顺。高祖杀了豆卢行褒并责备苏世长。苏世长叩头认错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况且武功故旧,动乱以来,死亡的差不多了,只有我得以见到太平盛世,如杀了我,是灭绝我们这些故人。” 高祖笑着释放了他。封他为玉山屯监。与他叙谈平生经历,调侃他说:“你认为自己是邪佞之人还是正直之人?”回答说:“愚鲁且正直。”皇帝说:“你如是正直的人,为什么背叛王世充归顺我?”回答说:“洛阳平定后,天下统一,我智穷力尽,才归顺陛下。假使王世充不死,我占据汉南,还是劲敌。”皇帝大笑,嘲讽他说:“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世长说:“名长意短,确实如圣上所说。口正心邪,不敢领旨。过去窦融率领河西归降汉朝,十世封侯,我带领山南来归顺你,只封了屯监。”皇帝高兴,封他为谏议大夫。苏世长有智灵活善于辩论,大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