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 ) ①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
明史·汪应轸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 )
①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违抗皇命。他曾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还用请蚕妇入宫的话提醒皇帝要以百姓利益为重。
D.汪应轸能够认清当时社会弊端。他要求地方官严惩盗贼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1、A
解析:弭:平定、平息。
2、B
解析:①③写汪应轸为民请命,表明其以民生为重;⑤写汪应轸发展生产的行动,体现了其以民生为重;②是写汪应轸对谷永的评价;④是写泗州百姓的情况;⑥是写汪应轸主张尊崇儒家正统思想。
3、A
解析:根据原文,汪应轸并非当面劝谏皇帝南巡,而是通过上疏奏请的方式,此处属无中生有。此外,汪应轸及联名上书的官员遭受的杖责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奏请时讽喻失当,还由于汪应轸这种直言敢谏的方式触怒了皇帝。
4、(1)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无以”“ 向”“ 寝”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警”“ 俱”“ 论”每译对一处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