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1〕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2〕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3〕【注释】〔1〕“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2〕“大司农”,掌谷物盐铁生产及租税赋役,九卿之一。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前,叫“治粟内史”,后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更名“大司农”。此时方建元六年,原应称“大农令”为是。“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故地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东南)人。为梁孝王中大夫,以抗御吴楚叛军而显名,后几度浮沉。武帝时以贿赂田蚡而受召,先后任北地都尉、大农令、御史大夫、卫尉等职。以对匈奴作战一再失利被贬,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卒。事迹详本书本传及《汉书》本传。〔3〕“天下士郡诸侯”,四方之士,郡国官员及诸侯王。武安者,貌侵,〔1〕生贵甚。〔2〕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3〕蚡以肺腑为京师相,〔4〕非痛折节以礼诎之,〔5
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标签:古代散文知识,http://www.laixuea.com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1〕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2〕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3〕【注释】〔1〕“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2〕“大司农”,掌谷物盐铁生产及租税赋役,九卿之一。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前,叫“治粟内史”,后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更名“大司农”。此时方建元六年,原应称“大农令”为是。“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故地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东南)人。为梁孝王中大夫,以抗御吴楚叛军而显名,后几度浮沉。武帝时以贿赂田蚡而受召,先后任北地都尉、大农令、御史大夫、卫尉等职。以对匈奴作战一再失利被贬,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卒。事迹详本书本传及《汉书》本传。〔3〕“天下士郡诸侯”,四方之士,郡国官员及诸侯王。
武安者,貌侵,〔1〕生贵甚。〔2〕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3〕蚡以肺腑为京师相,〔4〕非痛折节以礼诎之,〔5〕天下不肃。〔6〕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7〕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8〕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9〕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10〕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11〕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12〕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13〕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14〕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15〕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16〕【注释】〔1〕“侵”,通“寝”,短小丑陋。〔2〕“生贵甚”,生下来就很显贵。〔3〕“富于春秋”,未来的岁月还很多,即年纪还轻的意思。〔4〕“肺腑”,犹言心腹。因为田蚡是外戚,所以叫心腹,指关系密切。“京师相”,国家的丞相。这是要强调有别于诸侯国的相。〔5〕“痛”,狠狠地。“折节”,屈节,意思是降低身份,抑制自尊,此处是使诸侯王屈节的意思。“诎”,同“屈”。〔6〕“肃”,敬畏。〔7〕“移日”,日影移动,表示时间很久。〔8〕“起家”,从家居的布衣起用。“二千石”,指秩二千石。汉制,丞相等三公秩万石,九卿秩中二千石(实有二千一百六十石),太子太傅、将作少府、詹事、内史及各州郡太守、诸侯王相等秩二千石(实有一千四百四十石)。其傣禄仅次于九卿,地位很高。〔9〕“除吏”,任命官吏。〔10〕“考工”,官名,即“考工室”,属少府。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更名“考工”,主管器械制造。〔11〕“武库”,储藏兵器的库房。“取武库”,是造反行径,可知武帝对田蚡贪得无厌的愤怒。〔12〕“盖侯”,王太后的哥哥,田蚡的同母异父兄王信。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封为盖侯。“盖”,县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音gě。“南乡”,面向南的座位;“乡”,通“向”。秦汉时以面向东的座位为最尊。〔13〕“桡”,屈曲。音náo。此意指让丞相的尊严受到屈辱。〔14〕“甲”,用为动词,意思是居于首位。〔15〕“旃”,用大红色的帛做的曲柄的旗。音zhān。“曲”,是突出其曲柄的特点。田蚡立曲旃,在当时是僭越礼制的。〔16〕“胜”,尽。音shēng。
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1〕唯灌将军独不失故。〔2〕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3〕【注释】〔1〕“稍稍”,渐渐。“引”,退去,离开。〔2〕“故”,故态、旧情。〔3〕“遇”,待,对待。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1〕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2〕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3〕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4〕属太尉,〔5〕请灌孟为校尉。〔6〕夫以千人与父俱。〔7〕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8〕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9〕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10〕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11〕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1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13〕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14〕至吴将麾下,〔15〕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16〕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知识,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古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