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11-24 13:16:55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语文试卷阅读:8245

    概要: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C.①遂伏剑而死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复于王而遁。(3分)译文:(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译文:(3)正法枉必死。(3分)译文:四、(50分)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标签:免费语文试卷,http://www.laixuea.com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裘”“遒”读“qiú”;B“佝”“勾”读“gōu”,“狗”“苟”读“gǒu”;D“踟”读“chí”,“脂”“知”读“zhī”,“执”读“zhí”。)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3.D(适:享用。)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www.laixuea.com
      二、6.A(依靠,凭借。)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
      三、(一)11.D(刊:修订)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1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1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试卷免费语文试卷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