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时间:11-24 14:00:12来源:http://www.laixuea.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阅读:8419

    概要: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介绍作者、作品。4.文章梳理问答。(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课时一、明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http://www.laixuea.com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www.laixuea.com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必修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