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4分。(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共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云无心以出岫 (2)木欣欣以向荣 (3)潦水尽而寒潭清(4)落霞与孤鹜齐飞 (5)内无应门五尺只僮 (6)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11.①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每点2分,共4分)12.(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责怪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让自己难堪。(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感到心凉、气恼、痛苦”也得分。)(每点2分,共4分。手法1分,心情1分)13.拒绝吃蛋糕希望
武汉一中高二年级2017年下学期三月考试,标签:高二语文,http://www.laixuea.com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4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共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云无心以出岫 (2)木欣欣以向荣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内无应门五尺只僮 (6)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11.①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每点2分,共4分)
12.(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责怪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让自己难堪。(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感到心凉、气恼、痛苦”也得分。)(每点2分,共4分。手法1分,心情1分)
13.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每点2分,都答共5分)
14.形象特点: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共2分。每点1分)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共3分。每点1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5.C A叨(tāo)陪鲤对 B髭(zī)须 簪笏(zānhù) D央浼(měi)命途多舛(chuǎn)
16.B A 瓯越 交头接耳 C 促狭鬼 生当陨首 D 俯雕甍 兴高采烈
17.D
18. D(A、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B“散布”缺少宾语,应在“完整”之后加上“的言论”;C “原因是……”和“由于……所引起”杂糅。)
19. A 两个“或”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20.参考示例:在读者的心目中,祥林嫂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旧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我真傻,真的”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她备受伤害之后心灵的集中体现。
在读者心目中,林冲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典型;“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受尽奸贼迫害之后手刃仇敌的凛然正义。
在读者心目中,曹操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中国封建帝王的典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体现。
在读者心目中,别里科夫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沙皇专制统治时期顽固守旧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害怕新事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句式和关联词语,2分;正确评价人物的典型意义,引用最精粹的人物语言并恰当点评,2分)
21.参考答案: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
22. 参考示例:第一单元标题:亲情萦怀,第二单元标题:岁月如歌(4分。标题字数相同,形式对称2分:内容切合文题2分)
五、写作(60分)
23.【解析】这段材料中有三个关键点提示着考生准确的立意:一是材料中的“田园”“大鹏鸟”“祖母”提示着考生“什么”最优的含义应该是具体意象,这样考生可以借助具体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二是注意“成长”一词,它关涉着一个人生的纵向线条,而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三是话题“我心中的一首诗”,“心”与“诗”提醒考生叙述对象应引起心灵的震颤,进而引起一种感悟与思索,即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由情感到思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