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妹妹恳求母亲:“我想上学呀,能不能借些钱,等我毕业后一定还。要不就找一个有钱的婆家要7000元还债。”“借,我娃能考上,是我娃的本事,娘一定要让你按时上学。”第二天,母亲让我用独轮车推着她,妹妹在前面拉着,走上了向亲戚借钱的路。这条路真难呀!我们走了几十里路,借遍了20多个亲戚,任凭母亲磨破嘴皮也没借到一块钱。晚上,由于一天的奔波,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弟弟跌跌撞撞地闯进来,语无伦次地说:“哥,娘……出事了……”悲痛欲绝的父亲招呼我和弟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迅速将母亲送往医院。感谢白衣天使,母亲打了一天一夜的吊瓶后,终于脱离危险。母亲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我无能,我想让孩子上学呀!”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真情感动了我家的亲戚们,做生意的舅舅送来了2000元,其他亲戚你200、我300,在妹妹报到前一天,终于凑足了所需的学杂费,妹妹启程那天,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如今,妹妹已经毕业,在一家企业上班,两个弟弟也参加了工作,我于1998年调到基层政府机关工作,家里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兄妹
妹妹恳求母亲:“我想上学呀,能不能借些钱,等我毕业后一定还。要不就找一个有钱的婆家要7000元还债。”“借,我娃能考上,是我娃的本事,娘一定要让你按时上学。”
第二天,母亲让我用独轮车推着她,妹妹在前面拉着,走上了向亲戚借钱的路。这条路真难呀!我们走了几十里路,借遍了20多个亲戚,任凭母亲磨破嘴皮也没借到一块钱。
晚上,由于一天的奔波,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弟弟跌跌撞撞地闯进来,语无伦次地说:“哥,娘……出事了……”
悲痛欲绝的父亲招呼我和弟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迅速将母亲送往医院。
感谢白衣天使,母亲打了一天一夜的吊瓶后,终于脱离危险。母亲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我无能,我想让孩子上学呀!”
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真情感动了我家的亲戚们,做生意的舅舅送来了2000元,其他亲戚你200、我300,在妹妹报到前一天,终于凑足了所需的学杂费,妹妹启程那天,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
如今,妹妹已经毕业,在一家企业上班,两个弟弟也参加了工作,我于1998年调到基层政府机关工作,家里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兄妹4人以最大的努力在使母亲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沂濛()(2)噩梦()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4分)
(1)yān()红(2)sǒnɡ()然
(3)liànɡ()跄(4)jǔ()嚼
3.家已经贫困,母亲为何不听邻居的劝告,送孩子上学,从这件事上可表现母亲怎样的远见卓识?(2分)
4.母亲期盼地问儿子,母亲“期盼”什么?当得知儿子考试结果时,母亲没有责骂而是鼓励,“别泄气,考不上再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5.儿子在校期间为什么每当吃饭时,他就“偷偷”溜出校园?“眺望遥远的故乡,啃那令我既爱又恨的煎饼”一句你如何理解?(4分)
6.“穷读书”,妹妹执著地求学,为此家中发生了争执,对此你有哪些看法?(4分)
7.为什么母亲曾向20多个亲戚借钱分文没借到,而后来亲戚们主动送钱来了?(3分)
8.母爱是诗人永远歌颂的主题,请写出一首有关母爱的诗。(5分)
(三)文学放飞(4分)
大爱无言,请为你的父母创造一副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laixuea.com
三、作文(40分)
题目:生活的滋味
作文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
(2)不得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fēipōujiélièmícāozhòunì
2.深恶注目可鉴麻木顿挫失色鹤立大惊
3.(1)鲁迅《朝花夕拾》
(2)胡适学者
4.可怜天下父母心。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二、(一)1.收藏挂在仰面发现
2.因为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的终身怀念。
3.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
4.尊敬和怀念。
5.提示:能表达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即可。
(二)1.(1)yí(2)è
2.(1)殷(2)悚(3)踉(4)咀
3.她想让孩子有文化、有出息。从这件事可看出母亲意识到: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
4.儿子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坚强的性格。
5.他害怕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不吃饭,所以偷偷溜走。他想为家庭、为妈妈省下一些钱,他想给妈妈买一些不曾吃过的白馒头。
6.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改变贫困,母亲坚持让妹妹读书,虽然父亲反对,她认为一个人有出息就必须有文化,这是对的。做为一名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这一点实属不容易。
7.人情淡如水,被母亲的精神所感动。
8.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上联:母爱情深似海
下联:父爱恩重如山
三、略
Tag:中学语文试卷,语文试卷,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 - 中学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