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呐喊〉自序》课堂实录

    时间:11-24 12:44:15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课堂实录阅读:8957

    概要:学生齐读。学生1:寂寞学生2:无聊悲哀学生3:痛苦教师:主要是寂寞。(板书)那么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学生:国民的麻木教师:除此还有其他原因吗?失败后,作者是怎样反省的?学生: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教师:我们总结一下,也就是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投影,加强学生印象)作者的这种寂寞,让我们想起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寂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真是空有报国志,无处可施展!(板书)教师: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学生: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教师:那么这种麻醉法奏效了吗?学生:没有。似乎又有。(学生思考。)学生:似乎奏效了,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了。教师:那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

    高中语文:《〈呐喊〉自序》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laixuea.com
      学生齐读。
      学生1:寂寞
      学生2:无聊悲哀
      学生3:痛苦
      教师:主要是寂寞。(板书)那么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寂寞呢?
      学生:国民的麻木
      教师:除此还有其他原因吗?失败后,作者是怎样反省的?
      学生: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教师:我们总结一下,也就是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投影,加强学生印象)
      作者的这种寂寞,让我们想起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寂寞: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真是空有报国志,无处可施展!(板书)
      教师:两大美好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先生陷入了无边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驱散这种痛苦与寂寞呢?
      学生:鲁迅采用了种种麻醉法,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会馆抄古碑。
      教师:那么这种麻醉法奏效了吗?
      学生:没有。似乎又有。(学生思考。)
      学生:似乎奏效了,没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了。
      教师:那沉默是对自己理想的绝望吗?
      学生:不是,是在思索、探寻。
      教师:结合他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
      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出路。
      教师:这种沉默终会爆发,只需要一个契机。那么这个契机有没有到来?
      学生:来了,那就是金心异的来访。
      教师:我们再来看他们两人的对话,同学们归纳一下在对话中两人所持的不同观点。www.laixuea.com
      学生: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
      教师:你们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学生:“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教师:所以鲁迅的观点就是: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如此的深刻,他把斗争的矛头直指造成病态国民的这个病态社会,要拯救国家,首先要革新这个异常顽固的社会。但要作到这一点是非常苦难的。而金心异的观点呢?
      学生: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
      教师:所以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学生: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好,现在作者要开始振笔呐喊了,那么作者呐喊的对象是谁呢?
      学生:麻木的国民
      教师:仅仅是麻木的国民吗?呐喊的本义是什么?
      学生:大声叫喊助威。
      教师:那么他要为谁助威呢?学生齐读第22段。
      学生: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教师:猛士指哪些人?
      学生:有识之士
      教师:也就是革命的先驱者。为什么要为他们助威呢?
      学生:因为作者年轻时候曾经历过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这种寂寞再传染给这些做着好梦的青年。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板书)
      教师:好,文章学到这里也差不多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创作《呐喊》的缘由。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上一页  [1] [2] [3]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