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手法

    时间:11-24 13:31:14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语文相关知识阅读:8623

    概要:本文来自作文周刊社。《沁园春长沙》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感受了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该词能够独步诗坛,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作者形式多样的写作技法的巧妙运用。一、倒装先行,婉曲多姿诗歌的语言因表意、声韵的需要,常常需变换语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开头采用了倒装的句式,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而正常的语序本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但是这样写且不说与词牌格式不符,在音韵上也无法达到倒装后的和谐。倒装后的句子,作者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把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事,委婉曲折地道出来,使之停留在读者脑中,触发读者赏读作品的兴趣。这样的倒装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具备了足够丰富、丰满、鲜活、新颖的形式美,婉曲多姿,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二、两字总领,层次分明词的上片,一个“看”字总领,以视野所见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手法,标签:语文相关,http://www.laixuea.com

      
      本文来自作文周刊社。
      《沁园春长沙》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感受了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该词能够独步诗坛,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作者形式多样的写作技法的巧妙运用。
      一、倒装先行,婉曲多姿
      诗歌的语言因表意、声韵的需要,常常需变换语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开头采用了倒装的句式,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而正常的语序本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但是这样写且不说与词牌格式不符,在音韵上也无法达到倒装后的和谐。倒装后的句子,作者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把时间、地点、环境这些事,委婉曲折地道出来,使之停留在读者脑中,触发读者赏读作品的兴趣。
      这样的倒装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具备了足够丰富、丰满、鲜活、新颖的形式美,婉曲多姿,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两字总领,层次分明
      词的上片,一个“看”字总领,以视野所见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读者也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作者的文字,领略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词的下片,一个“恰”字总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高昂。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样的谋篇布局,层次分明,使读者容易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流动。
      三、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作者写景,首先遵循着一定的顺序——从远及近。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尽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透。这样的写景方式,充分展现了湘江景色的壮阔。其次,作者先描写“山”“江”的静态美,接着用“舸”“鱼”与“鹰”来打破寂静,“争”“击”与“翔”字,分别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与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真正赋予美好山河以动态。作者以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对照鲜明,层次感强烈。
      四、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词中选取了“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在“万类霜天”的辐射下,皆打上了作者鲜明的情感烙印。看似写景的句子,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个“忆”字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至此,诗歌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度恢弘。
      五、设问作结,前呼后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片结尾处由“怅”“问”两字发出感慨,面对着辽阔、壮丽的山川景物,诗人不禁感慨,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片以设问结尾,似结却其实欲语还休。下片的最后三句“曾www.laixuea.com 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前呼后应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作者誓与同伴们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抒写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Tag:语文相关知识语文相关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语文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