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中外诗歌欣赏:与诸子登岘首·赏析

    时间:10-14 10:26:0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外国文学阅读:8944

    概要:孟浩然【题解】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有《孟浩然集》。本诗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5]。【注释】[1]岘首,岘山主峰山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2]代谢:交替,轮换。[3]胜迹,指羊公碑。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4]鱼梁,鱼梁洲,襄阳汉江中离岘首山不远处的大沙洲,因水浅时渔民常在此设渔具(“鱼梁”)捕鱼而得名。诸葛亮的老师、长辈庞

    中外诗歌欣赏:与诸子登岘首·赏析,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

      
      孟浩然
      【题解】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有《孟浩然集》。
      本诗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2]。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3]。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4]。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5]。
      【注释】
      [1]岘首,岘山主峰山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
      [2]代谢:交替,轮换。
      [3]胜迹,指羊公碑。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4]鱼梁,鱼梁洲,襄阳汉江中离岘首山不远处的大沙洲,因水浅时渔民常在此设渔具(“鱼梁”)捕鱼而得名。诸葛亮的老师、长辈庞德公在此处有别墅。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5]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曾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诗。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首联凭空落笔,讲人事的变迁、轮替,成为了历史和今天,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孟浩然本有“鸿鹄志”,早年隐居鹿门山,只是借乡贤庞德公鹿门山采药不归以避刘表邀其作官的清高名气抬高自己,走终南捷径,可直到晚年,仍求官不得,虽最后成了真隐,但每当看到羊公碑,还是感喟万端的!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他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名垂千古,与山俱传,四百多年过去,经过了多少巨大的社会变迁,羊公碑还屹立在岘首山,令人敬仰!而孟浩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www.laixuea.com
      这首诗前两联很有哲理,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正如清沈德潜所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