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时间:10-14 10:26: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课堂实录阅读:8756

    概要:师:好。下面的2—7段,对对方的论点、对敌论进行了批驳。下面请齐读第2和第3段。生:(齐读2—3段)师:好,批驳对方言论,有一种是直接批驳论点,还有一种是通过驳论据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那么,请想一想,这两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驳论据?一齐说。生:(齐答)驳论据,师:(板书:驳论据)对。在第2段里面揭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对方论据的荒谬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是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来批驳的。他说,梁实秋教授断定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便不久长,那不久长的既然没流传下来,那么,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还批驳了论据。师:好,回答得不错。但“站在对方观点上”不妥,这结论是对对方论据的引申,是顺着对方论点的逻辑,推出荒谬的结论。你不是说,没有流传的就是坏文学,是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那么,既然没有流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反问)很有力。这里引用圣西门的名言,很巧妙,起什么作用?生:突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师:对。荒谬。师:(读第2段)大家想,我把这段中的“竟”和“居然”去掉,可不可以?生:“竟”“居然”表示超出一般想象或一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laixuea.com
      师:好。下面的2—7段,对对方的论点、对敌论进行了批驳。下面请齐读第2和第3段。
      生:(齐读2—3段)
      师:好,批驳对方言论,有一种是直接批驳论点,还有一种是通过驳论据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那么,请想一想,这两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驳论据?一齐说。
      生:(齐答)驳论据,
      师:(板书:驳论据)对。在第2段里面揭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对方论据的荒谬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是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来批驳的。他说,梁实秋教授断定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便不久长,那不久长的既然没流传下来,那么,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还批驳了论据。
      师:好,回答得不错。但“站在对方观点上”不妥,这结论是对对方论据的引申,是顺着对方论点的逻辑,推出荒谬的结论。你不是说,没有流传的就是坏文学,是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那么,既然没有流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反问)很有力。这里引用圣西门的名言,很巧妙,起什么作用?
      生:突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师:对。荒谬。
      师:(读第2段)大家想,我把这段中的“竟”和“居然”去掉,可不可以?
      生:“竟”“居然”表示超出一般想象或一般事实,出人意料,删去了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师:(读)“竞”、“居然”加强了讽刺语气,增添了讽刺力量。如果去掉,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就难充分显示出来。大家各自大声读第2段。www.laixuea.com
      生:(读第2段)
      师:第3段,在揭示对方论据“荒谬”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揭示反动文学观与反动历史现的一脉相通。(师朗读第3段)这段话,我们想一想,中国式的历史论,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国式的历史论就是指统治阶级的历史论,中国人的文学论就是指梁实秋这类资产阶级的文学批评家的谬论。这里,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什么?有共同点吗?
      生:我认为相通之处便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师:你的说法没错,但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现在哪里呢?(师又读)
      生:我认为,都凭自己的主观意思下结论,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师:“唯心主义”,说得好,说列实质上去了。但是还没说清两种说法的共同点。(师再读,通过语气提示)
      生: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是进步不进步,正义不正义,仅凭主观臆断,文学好坏的标准仅凭流传与否来判断,就像“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一样,不管他是否使用了正当的手段。这也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论文学现。
      师:(十分赞赏)很好。
      生:(鼓掌)
      师: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好!文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若改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好不好?意思没变,但味道不同,有什么不同?可以讨论。
      生:(热烈讨论,有的窃窃私语)
      师:(指名回答)
      生:不像原句那样句式对应,改后与前句字数不一样,而原句与前面一句构成对比,力量强。
      师:句式对应,读起来流畅些。对,还有呢?
      生:“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一定是贬义。
      师:(纠正)是贬义。
      生:如果换了,就不是鲁迅的口吻了,而原句是作者的口吻,显得语气连贯。
      师:(纠正)这句(成语)作者可以引用。这不成其为理由。
      生:(沉思)
      师:(再读,着重强调“抢得到”、“抢不到”等词,耐心启发)比较一下,一个“成”,一个“败”,跟两个“抢”字,哪个有力量些?
      生:抢。
      师:(情绪激昂)成败的标准就是抢不抢得到。强盗、流氓最狠,“会抢”就是王,谁会抢,谁就是好的,这荒不荒唐啊!“成”“败”哪有两个“抢”字用得好呢!当然也有个流畅问题,前面用的是口
      语,突然夹进一个文言成语,也显得不够协调。有没有这个道理?
      生:(心领神会)有。
      师:下面,我再把这段话改一改,你们听好啊!(师读)我们不能说流传的便是好文学,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正如不能说“抢得到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一样,不能让中国式的历史论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论。(提问)行不行呢?请说出道理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