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时间:10-14 10:26: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课堂实录阅读:8756

    概要:《文学和出汗》,今天的语文教材已不选用了。原因怕与对“新月派”、对梁实秋的“再”认识有关。其实,对于“新月派”及其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等的批判,鲁迅写的《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言论自由的界限》等杂文,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它们,也仍然感到是正确的。即使近几年来被非议最多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鲁迅也只是正当的防卫,要说“刻毒”则是他的论敌。鲁迅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之一——文学的阶级性,而写作的出发点,则是还击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二文中的种种攻击。这似乎是在今天评析“教学实录”时,先要做的一点“说明”。1995年至今九年,随着2000年开始的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语文教学的背景、教学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渗透在“教学实录”里的洪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却可以处处看出与新课程理念的“一致”,其最大的特点是:倾听与对话。倾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是着意于“灌输”自己的“预设”;他甚至没有“预设”、至少看不出有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laixuea.com

      
      《文学和出汗》,今天的语文教材已不选用了。原因怕与对“新月派”、对梁实秋的“再”认识有关。其实,对于“新月派”及其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等的批判,鲁迅写的《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言论自由的界限》等杂文,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它们,也仍然感到是正确的。即使近几年来被非议最多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鲁迅也只是正当的防卫,要说“刻毒”则是他的论敌。鲁迅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之一——文学的阶级性,而写作的出发点,则是还击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二文中的种种攻击。这似乎是在今天评析“教学实录”时,先要做的一点“说明”。
      1995年至今九年,随着2000年开始的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语文教学的背景、教学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渗透在“教学实录”里的洪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却可以处处看出与新课程理念的“一致”,其最大的特点是:倾听与对话。
      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是着意于“灌输”自己的“预设”;他甚至没有“预设”、至少看不出有“预设”。他总是留意学生、聆听学生、引导学生。这种从倾听学生体现出来的民主的教育思想,“教学实录”中随处可见:
      ⒈生:针对梁实秋等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而写的。
      师:(侧耳倾听、及时地)你刚才说的“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这通顺吗?
      ……
      ⒉生:对方的论点是“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例如英国……消灭了云”
      师:回答得基本正确,有一点毛病。(提示、强调)我说的是“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
      ⒊师:谁来读一遍!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
      生:[读第一段]
      师:有这么一点讽刺的语气。还不够。听我读一遍。[示范朗读、品析]“上海的教授……云”荒唐透顶啦!(为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气)大家再读一遍,读出讽刺的语气。
      生:[齐读]
      ……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教学原则、高超的教学技巧、圆熟的教学风格,更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品质。它是一个在对话中聆听、在聆听中判断、在判断中评价、在评价中引领、在引领中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一个个回环相扣的训练小环节。透过倾听,学生口语表述中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作出的……人性论”),论点概述有误的问题(在“对方的论点”中,参和进了“上海的教授”),朗读语气不够得体的问题……得以一一纠正。这是积极的口语(当然也是“语感”)训练。
      对话
      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录”处处透着这种多重对话下解读文本的精彩。
      尤其对于第三段的解析,这是整个“教学实录”的重头戏。“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似乎是十分直白的了,还能再读出新的生成和新意?我们看到,通过师生共同评析、品读、商兑,掀起的一个个对话的高潮,使整个解析,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老师以探寻文学观、历史观的相同之处、共同点,作为“话题”,引领着对话的过程。
      对学生“为统治阶级服务”、“唯心主义”的空泛议论(此种“书生议论”总是时有发生的),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有限”认可,委婉指正,巧妙宕开。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立足于与学生对话的平等。如果“一棍子打死”学生的这两种“说法”,则学生畏葸于问答,对话的氛围就会破坏。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铺垫”,也才有了后面的新的对话生成。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引申,以及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比较,是最为精彩的多重对话的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的悉心体味、老师的“情绪激昂”、无不与作者的说话口吻,精妙地密合成一个整体。学生也才真正地做到了“心领神会”。

    [1] [2] [3] [4]  下一页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