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前方》课堂实录

    时间:10-14 10:26: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课堂实录阅读:8116

    概要:生11:第二个“家”是实指的“家”,第三个“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经历了起初的激动、后来的怀疑、在后来的迷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好像佛教中所说的“终极关怀”,或者是“精神家园”。第一个应该是兼而有之的,既实指,又虚指,通过一个“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来具体阐发了“人无法还家”的原因。师: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维非常缜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的。(板书)克制不住的欲望(2—5)原因:出于无奈(6)家在路上前方激动(7-8)心路历程:怀疑(9)——原因:人生的悲剧性(11)迷惘(10)很多同学在课前提的问题中,都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看看现在还能不能自己回答?(学生若有所悟)生12:这样就非常的顺畅,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来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

    高中语文:《前方》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laixuea.com
      生11:第二个“家”是实指的“家”,第三个“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经历了起初的激动、后来的怀疑、在后来的迷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好像佛教中所说的“终极关怀”,或者是“精神家园”。第一个应该是兼而有之的,既实指,又虚指,通过一个“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来具体阐发了“人无法还家”的原因。
      师: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维非常缜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的。(板书)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出于无奈(6)
      家在路上前方
      激动(7-8)
      心路历程:怀疑(9)——原因:人生的悲剧性(11)
      迷惘(10)
      很多同学在课前提的问题中,都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看看现在还能不能自己回答?(学生若有所悟)
      生12:这样就非常的顺畅,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来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的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
      (生13、生14基本上回答差不多,略。)
      师:由一幅图片上升到哲理层面来思考人生的悲剧性存在,我这里再提供周国平的一段文字:(一生读,其他学生看投影)
      “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他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总括起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总活在社会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闹中沉沦。
      ——摘自周国平散文集《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在路上的人们的心态是不一样,我们肯定不能通过一篇《前方》穷尽所有的东西,但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我推荐大家看几篇文章:一篇是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周国平的《没有目的的旅行》《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家·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苏州中学有一个高中生,朱墨,写了一本书叫《背起行囊走天下》,是《十七岁出远门》(冯斌·序),我相信,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我期望大家能够也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记录,也来一部自己的《前方》或者《在路上》,我期望能够少一些迷惘,多一些健康,少一些消极,多一些积极。www.laixuea.com
      师:就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零碎的,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决。我们花了半个小时和大家一起研习文本,现在大家做一个事情:回过头来阅读文本,能不能把“对话栏”中编者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和同学们互相交换一下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自己在早读课读书时记录下来的问题,现在尝试回答,进行点评。点评的要求是——(学生齐答: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一个观点,一个依据。)
      (学生看书,点评,也有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点”)
      生15:我回答的是最后一段为什么用无边的旷野而不用前方,用无边的旷野更能显示出在路上激动到怀疑,到惶惑,到生发的人生的悲剧性而产生的苍凉感,显得更有力量,更深邃,更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处的思考。
      生16:我点评的是“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两个字的对调,却表达了无奈离家的两种情况,言简意赅,是最经济的笔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