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段太尉逸事状》备课问答

    时间:10-14 10:26: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语文相关知识阅读:8587

    概要:问:柳宗元写作此篇的目的是什么?答:柳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之时,是给韩愈修史作参考的。时韩愈任史馆修撰。《旧唐书·韩愈传》:“(元和八年)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元和九年,韩愈仍在使馆任职。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一文中。柳宗元谈了写作原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也。”《段太尉逸事状》亦明言,时过境迁,世人乃生“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浅薄之议。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误解。论者一般很少提及柳子做此文的另一目的。元和八年(813)六月,韩愈《与刘秀才书》称:“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柳宗元对韩愈的观点完全不能同意。九年正月,柳宗元作《与韩愈论史官书》,对韩愈身为史官明哲

    高中语文教学素材:《段太尉逸事状》备课问答,标签:语文相关,http://www.laixuea.com
      问:柳宗元写作此篇的目的是什么?
      答:柳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之时,是给韩愈修史作参考的。时韩愈任史馆修撰。《旧唐书·韩愈传》:“(元和八年)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元和九年,韩愈仍在使馆任职。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一文中。柳宗元谈了写作原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也。”《段太尉逸事状》亦明言,时过境迁,世人乃生“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浅薄之议。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误解。
      论者一般很少提及柳子做此文的另一目的。元和八年(813)六月,韩愈《与刘秀才书》称:“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柳宗元对韩愈的观点完全不能同意。九年正月,柳宗元作《与韩愈论史官书》,对韩愈身为史官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提出了批评:“今学如退之,词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宗元将《段太尉逸事状》寄给时任国史馆修撰的韩愈,正是为改变“唐之史述卒无可托”的状况,希望韩愈修史时秉持公心不畏刑祸,给历史人物以公正评价。
      问:在材料的组织上。柳宗元为什么先写“折服郭晞”?
      答:按时间顺序,“卖马偿租”事应在“折服郭晞”事之前。作者用“先是”一语倒置两事,正是此文结构上颇具匠心之处。其一,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小人诽谤段秀实“笏击朱沘”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试看“折服郭晞”,主要不是凭一时之勇,而是靠对郭晞其人的深刻了解和冷静分析,并以理服之。段秀实具有以柔克刚的个性,称“勇服郭晞”,恐怕未能体察柳子安排材料的良苦用心。其二,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剑拔弩张的气氛,能给读者一种强烈深刻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张弛之中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问:《段太尉逸事状》所写三事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作者选择三个独立的事件来表现段秀实智、仁、廉三方面的性格,但这三件事又不是孤立的,人物性格也不是割裂的。仁智忠勇是段秀实思想性格的基础。“笏击朱沘”是这种性格最突出的表现。大仁大智才能大勇,段秀实身处乱军之中仍能谈笑风生毫无惧色,因为他把百姓疾苦置于自己生命之上。“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主要表现段秀实同情百姓的仁爱之心,揭示段秀实以身殉国的思想基础。“封识大绫”“节显治事堂”,除了表现段秀实清正廉洁的品格,还说明他早就洞察朱沘野心,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说明反对朱沘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段秀实的性格是智、仁、廉的有机统一。完全不同于一介武夫的鲁莽之勇。这三件事看起来互不关联,实际上事断而线不断,都是为了证实段秀实的儒将本色,是一位智、仁、廉的“儒者”,这才是贯串《逸事状》全文的一条线索。www.laixuea.com
      问:《段太尉逸事状》是传记名篇,写法上酷似《史记》。请试作说明。
      答:对此文与《史记》的传承关系,前人多有评论。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九:“文笔酷似子长。”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笔墨疏朗,不下史迁作法。”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学《史》《汉》而能自然。”这些评论,都指出了本篇师法《史记》文笔史笔交融的特色。柳子亦自称此篇“比画工传容貌尚差胜”(《与韩愈论史官书》)。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于叙述史事的文学性。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史记》是以文运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善于“以文运事”,情节故事化,是《逸事状》写法上酷似《史记》之处。这种特点表现于下列四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相关知识语文相关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语文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