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11-23 11:41:4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教学案例阅读:8340

    概要: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二指导预习。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1.教师朗读全文。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本:原来。之:的。河:黄河。阳:山的南面或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标签:教学案例范文,http://www.laixuea.com

      
      教学目标:
      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本:原来。之:的。河: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教师提问:
      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www.laixuea.com
      -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范文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案例